今年中秋节,食品企业选择网上卖月饼已经不是新鲜事,可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企业用了一个新招,就是使用手机二维码取货。用户只需在网上下单付款,收货方即可收到一条包含该产品信息的二维码短信或彩信,只要拿着手机到任何一家该品牌的实体店,在机器上一刷就可提货。这种“码”上送礼的方式,为网络购物异地取货节约了配送时间和物流成本。据了解,这种方式在北京、天津、广东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哈根达斯、好利来等企业中已经悄然流行。
一时间,原本不太受关注的手机二维码被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中。可以看到,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物联网应用发展的高歌猛进,手机二维码市场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正处在市场爆发的临界点。
爆发临界点的风景
说到二维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维条形码,现在,这项应用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找到,它对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二维码的明天将会是一维码的今天,和一维码相比,二维码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具备更高的防伪性,因此,它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专家预测,2007年~2010年的3年间,二维码行业将实现50%以上的发展速度,2010年整个产业规模将达到115亿元左右,市场爆发在即。
经过20年的推广应用,二维码技术逐渐在传统行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领域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这项应用已经从专业的信息交换领域走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其市场爆发的临界点,我们看到了更加多彩的风景。
在今年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几乎每个分会场的签到处都设有手机二维码签到的设备,来宾的手机号等身份信息都包含在一条二维码彩信中,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签到。这项技术在会议以及商务活动中的应用,省去了过去通过纸质入场券签到的复杂性,并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识别来宾身份,提高了签到的速度和效率。此外,手机二维码在门票、电影票、优惠券等票务行业里已经表现出色,并将在工业生产监控、畜牧业“电子耳标”等溯源领域大展拳脚。
3G带来的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为手机二维码应用在传统行业中提供了便利,也为其应用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现在,手机二维码已经在出版行业“牛刀小试”,比如《骑车游北京》一书的页底以及页中有相关地点网址的地方都有一个二维码,读者在看到感兴趣的互动网址时,只需用手机拍下该二维码即可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该网站,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单一性,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手机二维码还为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动移动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用户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在移动互联网上即时获得商户详情、打折信息、产品介绍等内容。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门牌”就是一个典型应用,用户通过手机拍照识别二维码就可获取商家数据的“门牌”,通过门牌可迅速在移动网络中定位该商家,然后直接进入该商家的WAP网站。
风景的背后,是行业参与者的不懈努力。目前,除了电信运营商之外,还有一些二维码的技术提供商也在积极推动这个市场,比如银河传媒、亿美软通、灵动等二维码企业,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也将为手机二维码市场带来强大的推动力,让手机二维码应用渐渐融入经济生产和百姓消费的各个层面。
迫切需要引爆的合力
尽管市场应用的日趋繁荣让手机二维码看到了更美的发展前景,尽管各种统计数据坚定了其未来发展的信心,尽管国家深入推进信息化以及物联网的战略为其带来了政策的鼓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手机二维码在市场爆发的临界点一待就是好几年,它迫切需要的是一股引爆的力量。这股力量是一份合力,它需要软件企业、硬件企业以及服务商的共同作用——专家指出,手机二维码服务商提供服务项目要看技术是否能良好支持,而技术上的支持最终要靠软件企业和硬件企业去提供。
硬件的主要瓶颈出现在终端上。目前,大多数手机上仍然没有内置的二维码读取软件,用户需要额外下载,并且带变焦功能摄像头的手机没有大范围普及,而支持变焦的手机对近距离100mm以内和10m以外远距离拍摄二维码没有作优化,致使很多手机不能正确识别出二维码。而伴随着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终端可选择性的增加,同样的问题也将发生在除手机之外其他的移动终端上。
在软件方面,码制的不统一是发展的一大障碍。全世界的二维码有几十种,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都推广各自的编码,致使手机二维码读取软件无法很好推广和大规模使用。而统一使用一种成熟开放的码制,将减少技术壁垒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当可识别二维码的手机都普及了,当各种码制的使用都统一了,运营企业要做的,就是对消费者进行长期培养,对应用进行大力推广以及不断寻找新的业务和价值点。相信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手机二维码市场将从临界点迈出向前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