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本报记者 傅江平)

我们身处改革的年代,全国300多家地方标准化研究服务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是在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体制正式确立之后,不少研究院所面对新体制下的技术支撑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该如何破解?二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化,即将告别“铁饭碗”之后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其实,今天的问题,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市标准院)早在10年前就遇到了。10年前,深圳市标准院在全国尚处于并不起眼的中游位置。10年后的今天,深圳市标准院已跃升为地方院所中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服务范围最广、科研队伍逾千人的行业翘楚。为此,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系列报道“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在市场监管大部制改革中崛起”,相信可以给大家提供有益的启示。

 

改革破解开头难

深圳市标准院是深圳市唯一专业从事标准化科研、服务和应用的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原隶属于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年10月深圳市标准院列入全市第一批推行法定机构试点单位,但习惯于走老路的思维让单位气氛沉闷、步履迟缓。

2009年9月9日,由原工商、质监、知识产权3个局及卫生部门的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合并而成的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挂牌仪式,宣告全国第一家市场监管局正式成立。

这本来是一场名正言顺、水到渠成的改革,不料让200多人的深圳市标准院遭遇了一次“动荡”,一些干部职工担心主管部门变了,“大部制”要管的事太多了,新的局领导了解我们,重视我们吗?我们会被边缘化吗?

正在彷徨之际,2009年11月,新上任的院党委书记、院长周文与领导班子集体决策,迅速调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新的发展战略:“以标准化的技术、信息化的手段和专业化的能力,为市场监管职能的履行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然后发动大讨论,集思广益,稳定了职工思想,形成了融入“大部制”,抢抓新机遇的共识。紧接着改革方案出台了,重点解决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工作模式、管理水平不适应支撑“大市场监管”的问题。

一是打破编制界限。英雄不问来路,完全一视同仁,实行一套工资体制,一套管理制度,完全同工同酬。二是打通晋升渠道。建立了行政领导、专业技术和非领导三条人才成长路径,除了法定的领导、非领导职数,总工程师、院长助理等“地方粮票”也可以拿出来竞争,增加技术职务序列,比如首席研究员等,一些不适合走管理路线的专业人员通过技术职务序列晋升,完全可以做到每年一小步,3年一大步,而且领导序列和技术职务序列可以相互转换。三是打造考核体系。该院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要按各部门进行全成本核算,强化在工资、奖金发放、职务晋升等方面的结果运用,激发各部门的干事创业热情。

改革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该院在保持质检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当年就开始对接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可信性监管等新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业务拓展的收入来延揽人才,完善人才结构。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院领导是全院最忙的“业务员”,各部室主任是各种招投标的“常客”,至今员工们还记得2011年临危受命设计、生产和替换大运会标识标牌的故事。时间紧、任务重,周文等院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多次下工地当小工,硬是在一个月的时限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周文院长说:“事业单位就是干事业的地方,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观念。我院的立院之本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打造以实绩论英雄的环境。要改革就必须真改,而不是假改。能大改就不要小改。改革还不能停顿,必须与时俱进。”

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上,深圳市标准院也有一套系统方法,其中最有特点也最见实效的举措就是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和“发动机文化”思路,全面推行的“三打”“一核算”。

到2018年深圳市标准院的科研职工队伍已达1000人,硕士及以上人才达400余人。周文认为,事业单位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提高员工待遇,解决科研队伍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员工文化建设,共同维护“忠诚、实干、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

 

打磨金刚钻 敢接瓷器活

从2012年起至今,深圳市标准院的业务收入已连续7年保持了平均每年递增40%的纪录,如此高速度是如何实现的?也许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拜“大部制”所赐,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情况是,“标准”与市场监管新业务对接,没有“标准答案”,同样面临主管部门的审视与“挑剔”。所幸,这些问题难不倒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人”。他们很快发现了打开新业务的钥匙,那便是创新思维加信息技术,诸如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化应用技术、标准编制、物品编码等强项,蕴含着深度开发运用的新价值,难怪公务们员说:“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

以企业登记注册为例,当2013年3月深圳市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以后,该院在原有的代码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新的商事登记与代码应用研究所,他们借助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应用设计模式,与多部门建立起信息回传机制,开发出国内首个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时动态统计分析平台,建立全国第一个智慧化商事信用监管体系,推动了深圳市“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工作和“秒批”服务的全面落地,为深圳在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中保持领先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4年,食品药品监管纳入深圳市市场监管体系,深圳市标准院当年就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研究所,以信息技术开路,通过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与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缺乏精准性和持续性、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的影响力小及推广力度弱、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市标准院对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近两年来,该院逐步承担了国家标准委、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等下达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重要基础标准制修订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建设工作,成功入选国家标准委第一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开展省市场监管局委托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应用、供澳食品质量安全调查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研究,推动粤澳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升。为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及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建设的国内首个公益性全球食品安全标准法规比对数据库已上线运行,覆盖全球5大洲22个重点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收录近12000份标准法规文本,实现每10个工作日动态更新、一键智能比对;自2016年起已连续承办3届深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邀请来自中、美、法、德、瑞、澳、新、港、澳等多个国家及地区食药监管部门代表、科研院校专家学者、企业和媒体代表近1200人共襄盛会,每届论坛均获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官方网站专题报道,正逐步成为具有标志性、开放性、综合性的专业化、社会化国际论坛活动。同时,该院积极向国际舞台迈进,随中国代表团出席第40届CAC大会并做主题演讲;受邀以支持成立“国际食品安全日”为主题拍摄宣传片并在CAC官网发布,向世界展示深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

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该院建立全球药品安全服务标准研究及信息资料数据库,分析整理10个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关法规标准及服务情况;优化升级社区药品安全服务信息系统,联动全市52家专业机构、675个服务点,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

标准与知识产权在理念上有不少相通相融之处,但过去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两家的业务来往并不热络。为了进军知识产权保护业务领域,深圳市标准院做足了功夫。2009年该院全程参与了《深圳市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纲要》的调研和起草,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互动的合作机制和评估机制。紧接着,该院成立标准与知识产权研究所,发挥多学科人才聚集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推出了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为了避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实际脱离,该院充分汲取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建设中的优秀做法,同时通过建立产业标准联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完善的标准支撑。一套切合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标准体系建设完成,深圳市标准院也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该院还与宝安法院签订备忘录,在宝安法院设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室,已受理并结案知识产权纠纷案件4000余件,成功调解百余起知识产权纠纷,涉及欧珀、小米、美宜佳等多个知名企业。2019年8月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获得福田区司法局准许开展相关工作的备案批复。

十年磨一剑,今朝展锋芒。深圳市标准院一步步完善了知识产权大数据监测预警、电子数据存固证、证据开示、电子数据检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辅导、纠纷调解、海外维权等公共服务,为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作出了突出贡献。

到目前为止,深圳市标准院的内设机构已达22个,实现了市场监管工作的所有领域基本都配备了一个以上的“研究所”或“服务中心”,新业务涉及电子商务、物联网、知识产权、品牌、信用、低碳、大数据、舆情监测、食品药品安全、认证、区块链等领域,成为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业务上的得力助手,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也为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原文载于《中国质量报》,2019年10月29日,第67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