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坐拥近半数企业,大型企业过半在南山
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第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城市,深圳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各类生物产业企业已突破7000家,集群现象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原本一直低位徘徊的“生物研究与服务行业”新增的企业数量一反常态,超越了新增企业数量一直遥遥领先的“生物制品制造行业”。这是记者15日从“大数据观——深圳组织机构数据统计平台”获悉的。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通讯员 王孝有
1 生物研究与服务行业新增企业数飞涨
作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深圳生物产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日渐雄厚,2014年全市生物产业规模达1600亿元,行业增加值为242.83亿元,先后培育出迈瑞、海普瑞、华大基因等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了深圳生物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深圳生物产业发展统计分析”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深圳与生物产业直接相关的组织机构已达7291家,其中企业数量为7259家,注册资金总数为404.1亿元,职工人数为31.4万人。
“从历年来深圳生物产业新设立的企业数量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1990年到1999年是培育发展阶段,培育出以海王、海普瑞和迈瑞为代表的知名企业;2000年到2006年则是快速增长阶段,但2007年到2012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进入曲折增长阶段,但2008年起,华大基因系列公司的成立带动深圳基因行业异军突起;而2013年至今,因商事登记改革,深圳迎来生物企业设立数量迅猛增长的井喷阶段。”
从历年数据上看,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在新设立企业数量和新增职工人数对比上看,二者走势不尽一致,其中前者在2013年后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后者近年来却有所下降;二是从生物产业细分行业来看,生物制品制造行业的新增企业数量一直遥遥领先,但在2015年被生物研究与服务行业新增的企业数量所超越。生物工程设备制造行业新增企业数量一直稳居第二,而生物技术应用行业和生物研究与服务行业新增企业数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后者从2013年起一反常态,出现飞涨态势。
2 宝安龙岗生物企业最多
从行政区划看,深圳生物企业落户在宝安、龙岗的最多。其中,生物制品制造行业在宝安、龙岗、光明和坪山的行业集聚度指标值较高,即较具有区位优势;生物工程设备制造行业在南山和盐田较具有区位优势;生物技术应用行业在盐田和大鹏较具有区位优势,生物研究与服务行业则主要集聚在大鹏新区和福田区。
数据分析人员表示,自1990年以来,深圳生物产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这些知名企业周围形成了明显的企业集群现象,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南山科技园已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核心、紧密依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以创新药物为主导的制药企业,在多肽、疫苗、干细胞、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现有31家大型生物企业,落户南山区的就有17家,其注册资金和职工人数也占了相关总数的一半多。”
坪山新区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引进24家生物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制药、
医疗器械、中医药、医药物流等领域,其中包括1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盐田北山工业区,基因的开发和研究经过7年发展已在国内崭露头角。“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经营主要是由2007年落户该区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衍生而来,该工业区仅与华大基因紧密相关的组织机构就有10家(华大基因在深布局机构目前为11家,除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外,其余全部聚集于此)。”
3 已注销企业九成为小型企业
“深圳生物产业发展统计分析”还显示,从细分行业看,深圳生物制品制造行业的企业最多,有4613家,占该行业全部企业的63.5%;注册资金192.5亿元,占全部注册资金的47.6%。
从规模结构看,深圳生物企业规模结构较为合理,其中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有148家,占全部生物企业的2.6%;注册资金在5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中型企业有746家,占全部生物企业的13%;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有4857家,占全部生物企业的84.4%。“深圳生物企业中的大型企业数量虽然少,但注册资金较多,小型生物企业注册资金虽少,但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却发挥主要作用。”
而从企业注销的情况来看,深圳已注销的生物企业有2845家,注销的注册资金约58亿元,解散的员工数量4万多人,全部注销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约为8年。其中,注销最多的是生物制品制造行产业,占72.3%;其次为生物工程设备制造行业,占22.2%;再次为生物研究与服务行业,注销104家;最后为生物技术应用行业,注销52家。
从规模结构看,深圳已注销的生物企业以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最多,占到九成以上。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则较长。
(原文载于南方日报,2015年7月16日,第AⅡ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