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提到冬季美食,热腾腾的涮羊肉、炖羊肉成为许多人的首选。在下箸之前,先来探索一番羊肉的营养、美味和安全健康吧。
羊肉作为常见红肉,含有大量优质蛋白,总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介乎猪牛之间,低于牛肉,高于猪肉;并且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符合人体营养的需要。其精氨酸、组氨酸等含量高于牛肉、猪肉、鸡肉。
精氨酸与人体免疫有密切关系,还可促进很多激素如脑下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及胰腺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些都是体内合成的激素,有益于促进机体生长,并与提高体内的免疫功能有关。
除了优质蛋白,羊肉中所含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也比其他肉品多。维生素B1能影响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心肌的正常功能,缺乏容易导致脚气病。而维生素B2参与人体内的生物氧化、能量代谢、维生素B6和烟酸的代谢、抗氧化防御体系、以及铁的吸收和储存均密切相关,缺乏会导致眼、口腔以及皮肤的炎症反应,影响铁的吸收。
要说羊肉和其他肉类最大的差别,莫过于它的膻味了。如此特殊的气味从何而来。根据研究,羊肉的膻味主要源于它的脂肪,其脂肪在加热过程中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是行成羊肉风味的重要成分,包括短链脂肪酸、硬脂酸、酚类、吲哚、含硫化合物、羰基化合物等多种复杂成分。而膻味的影响因素多,包括品种、性别、年龄、喂养与营养、部位等。通常认为成年羊肉的“风味”要大于羔羊肉。
那么怎样能去除羊肉的膻味呢?民间处理羊肉膻味时多利用食材处理羊肉。如将羊肉与萝卜或者红枣加水共煮后,再对羊肉另行烹调,或将羊肉与大蒜、辣椒、醋等同煮,或加入板栗同煮均有减轻膻味的作用。
天冷了,不少人都迷恋上香喷喷的羊肉,涮羊肉、羊肉串,引的人馋馋的。可是有不少人为了追求鲜嫩的口感,往往就只是将羊肉稍微加热一下就吃了。其实这样存在的隐患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布鲁氏菌病。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就曾报道过因食用未煮熟的羊肉而导致布鲁氏菌病的事件。
布鲁氏菌病可通过食用生或未经煮熟的肉类及内脏引起,是一种细菌感染疾病,其潜伏期一般为五至六十天,也可长至数月。病征包括发烧、头痛、背痛、关节痛和身体虚弱等。严重的感染可能会影响大脑、心脏和其他器官。
为了预防感染布鲁氏菌病,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未经巴士德消毒的奶类制品、未经煮熟的肉类和内脏,并且在处理食物时妥善覆盖伤口。
1. 要尽量到正规商场、超市或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农贸市场、进货渠道可靠的店铺、摊点选购。
2. 购买时,要全面观察了解羊肉状况。注意查看羊肉或包装上的合格证明、标签、羊肉的纹理、颜色等。
3. 销售价格明显低于普通市场价格的,要谨慎购买,避免上当受骗。
4. 食用羊肉有禁忌。患有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发热期间的病人不宜食用。